“郑义门”的廉政故事

发布时间:2009-06-17  浏览次数:2697


   
四、郑祖琛严惩贪官
      郑祖琛,字和佩,号献之(1784——1851),浦江县人,郑义门第二十三代孙(迁居吴兴双林),天资聪敏,一目十行。清朝嘉庆进士。箕风毕雨,为官清正。在江西任按察使时,玉山县孙知县要求拨一笔款子,用来兴修水利。向朝廷申报后,朝廷拨下专款,郑祖琛要其专款专用。事后孙知县却把这笔银子塞进了自己的腰包。实际上没有修堤,亦未筑塘,却虚报兴修水利功绩。郑祖琛本要去玉山巡查,但忙于邻县事务,一直拖到秋天。
      郑祖琛去玉山县巡查时,正当旱情严重,沿途田地干裂,禾稻干枯。路上百姓三五成群,携妻带子,前往浙江讨饭。深入调查后,才知真相。 
      原来孙知县的计划是要开一条水沟,把水引向高田。由于水沟必经一处高坡,高坡的主人是当地的大财主,姓胡名山,有钱有势。高坡上头是胡山的祖墓。听地师说,高坡是龙脉,如果从中开一条水沟,等于凿断了龙脉,胡山家必将招来灾星。为此,胡山不惜一切代价,买通孙知县的二姨太。二姨太姓林,很有姿色,深得孙知县的宠爱,林姨太的枕头风,孙知县总是言听计从。林姨太说:“三年穷知府,十万雪花银,一任穷知县,金银上千斤。你两年知县到如今,什么也没捞到,胡山这块肥肉不吃的话,恐怕过了这村,就没那店了。”孙知县说:“这白花花的银子我也喜欢,只怕今年天旱,这田地无收成,后果不堪设想。”林姨太说:“这几十年只旱一次,去年不是很好的过来了?只要挨过了今年,明年任满就可升迁。”孙知县面对金钱的诱惑,失去良知;索性把朝廷拨款也塞进了自己的腰包。只是虚张声势,修了几处小池塘,却谎报功绩。偏偏今年碰到旱灾,伪情暴露,立见眼前。
      郑祖琛将孙知县押往京城待办,将其家产全部没收,救济灾民。并张贴安民告示,开仓放粮,召流离者回乡,兴修水利,确保来年丰收。

 

 

Baidu
map